专业代码:050201 学科门类:文学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一、专业简介
英语专业始建于1978年,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合格评估,2022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获批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试点专业。2024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英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3人,硕博占比95.3%,教授4人,高级职称占比41.9%,双师型教师19人,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建有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
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为首,以智为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发展为统领,通过“四课堂联动”的创新培养体系实现行业、专业、学业、就业“四业贯通”,每学年取得省级以上学科大赛50余项,一次性就业率平均94%以上,对口就业率平均60%以上。毕业五年左右,60%以上从教毕业生成为本校骨干教师。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沧州,面向河北,服务京津,培养适应地方区、县中学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师德规范和教育理想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系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能有效开展英语实践教学、班级管理及综合育人,具有教育家精神、数字及智能素养、守正创新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初中英语骨干教师。
本专业对所培养学生在毕业 5 年左右的预期目标是:
培养目标 1:爱岗敬业,笃行师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教育家精神,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启智润心、甘于奉献;坚定勤学笃行、乐教爱生的职业理想,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成为“四有好老师”和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培养目标 2:基础扎实,精于教学。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知识、中外文化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熟悉中学英语教育规律和教学现状,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与研究,成长为所在学校英语学科骨干教师。
培养目标 3:以生为本,善于育人。秉持德育为先和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通晓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养成教育规律,综合运用中学德育原理、心理辅导技术、班级及社团管理方法,多途径育人,在班级管理、社团指导、学科育人等方面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风格,成为综合育人能手。
培养目标 4:善思乐研,合作发展。持续关注国内外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反思与研究;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明晰的自我发展规划,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和团队协作,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
三、毕业要求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遵守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1【政治素养】能够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具有真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2【立德树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3【依法执教】能够遵守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履行教师的权利和责任。
2.教育情怀:理解中学教育的意义,认同中学英语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与独特价值,具有从教意愿和职业信念;具备投身中学英语教育事业的热情,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尊重关爱学生,具有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使命感,立志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1【从教意愿】能够陈述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在教育实践中感受和认可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从事中学英语教育的意愿和情怀。
2.2【职业素养】能够表现较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尝试教学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2.3【责任担当】尊重关爱学生,具有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在教学和育人工作中做到耐心、细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掌握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翻译学、跨文化比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具备听、说、读、写、译、看等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优秀的汉语能力、一定的第二外语能力、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理解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关系,了解基本的学习科学知识。
3.1【学科知识】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修辞等学科基础知识,能够解释英语语言学、文学、跨文化比较、翻译学等方面的概念、原理和思想,能够应用文本解读、调查分析、对比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
3.2【学科能力】能够较好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看,精通汉语,初步使用一门第二外语,能够开展跨文化交流沟通。
3.3【学科融合】表现出思辨能力,尝试开展学科研究,能够将英语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科学知识用于解决教学问题和其他实际问题。
4.教学能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能够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英语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教学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4.2【教学技能】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应用数字及智能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基本技能。
4.3【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测试法等常用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撰写论文。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运用中学德育原理,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原则,了解常见班级管理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班级活动的组织;具备主要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参与组织和指导学生团队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从中体验快乐、意义和价值。
5.1【德育理念】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通过学习中学德育系列课程,了解德育目标、原理、内容和方法,将学生品德养成与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融合起来。
5.2【班级管理】能够说出班级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组织班级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5.3【心理指导】能够使用主要心理咨询技术和恰当人际交往策略,在教育实践中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开展养成教育;理解课程育人的价值,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国际视野、文化包容性和家国情怀等的培养;挖掘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通过组织主题教育、共青团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价值和文化引领、美育熏陶、以及合作精神和劳动素养培育。
6.1【育人方法】能够分析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特点,并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学生个性需求,选择适切的方法开展养成教育。
6.2【学科育人】能够阐述学科教学与共青团活动、社会实践的联系,陈述学科育人的途径、载体,挖掘英语课程的育人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包容性和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6.3【活动育人】掌握学校各类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内涵、育人原则、育人策略,能够策划和组织主题教育、共青团、社团、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
7.学会反思:认同教师终身学习理念,具备自主学习与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态,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诊断,分析和解决英语教育教学问题。
7.1【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理念,了解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发展阶段与路径方法,能够依据自我认知评价标准,制定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
7.2【职业发展】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能够根据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态和发展进程,自觉制定和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7.3【反思创新】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够通过教学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收集信息,自我诊断,创新思维,自我改进,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8.沟通合作: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中主动承担角色,积极分享思想;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参与并建构学习共同体;围绕英语教育,建立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开展教育交流。
8.1【沟通交流】能描述运用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能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实施倾听、共情、面质等沟通技巧,体会有效沟通在建立师生和家校信任关系中的价值。
8.2【团队协作】能解释学习共同体的内涵,陈述合作的主要方法,能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中,针对具体任务,选择相应合作方法进行团队协作,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学习共同体对个人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
8.3【国际交流】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利用英语教育的多样性,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活动。
表1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的矩阵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1.师德规范 |
√ |
|
|
|
2.教育情怀 |
√ |
|
|
|
3.学科素养 |
|
√ |
|
|
4.教学能力 |
|
√ |
|
√ |
5.班级指导 |
√ |
|
√ |
|
6.综合育人 |
√ |
|
√ |
|
7.学会反思 |
|
|
|
√ |
8.沟通合作 |
|
|
√ |
√ |
四、学制、学分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5.5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150.5学分,选修课15学分。
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沧州师范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主要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英国文学导论、美国文学导论、语言学导论、英汉/汉英笔译、英汉口译、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英语教学法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设计)、劳动教育等。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
表2 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课程类型 |
修读方式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学时 合计 |
学分 合计 |
学分 比例(%)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公共基础课程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必修 |
16 |
237* |
2 |
34 |
271 |
18 |
11 |
通识教育课 |
必修 |
11 |
184 |
9 |
160 |
344 |
20 |
12 |
选修 |
|
|
|
|
102 |
3 |
2 |
专业课程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 |
21 |
362 |
13 |
216 |
578 |
34 |
21 |
专业课 |
必修 |
29 |
492 |
13 |
222 |
714 |
42 |
25 |
选修 |
|
|
|
|
170 |
10 |
6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8 |
149* |
4.5 |
86 |
235 |
12.5 |
7 |
选修 |
1.5 |
56 |
0.5 |
12 |
68 |
2 |
1 |
集中性实践 教学环节 |
修读方式 |
学分 |
周数 |
学时合计 |
学分 合计 |
|
必修 |
18 |
34 |
|
18 |
11 |
第二课堂 |
必修 |
6 |
|
|
6 |
4 |
总计 |
165.5 |
100 |
注:*代表《形势与政策》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专题教学学时。
表2-1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码 |
课程 名称 |
学 分 |
周 数 |
学年、学期、周数、实践周数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集 中 实 践 教 学 |
190406101 |
入学教育 及军训 |
2 |
2 |
2 |
|
|
|
|
|
|
|
180406101 |
教育见习 |
0.5 |
1 |
|
|
|
|
|
|
|
|
180406102 |
教育实习 |
8 |
16 |
|
|
|
|
|
|
16 |
|
180406103 |
教育研习 |
0.5 |
1 |
|
|
|
|
|
|
|
|
180406104 |
毕业论文 (设计) |
7 |
14 |
|
|
|
|
|
|
|
14 |
总计 |
18 |
34 |
|
|
|
|
|
|
|
|
表2-2 美育理论课与第二课堂
美育理论课 |
aa课程 板块 |
课程 编码 |
课程 名称 |
学年、学期、学分 |
一 |
二 |
三 |
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美育(任选一门) |
210402101 |
艺术导论 |
|
1 |
|
|
|
|
|
|
210402102 |
舞蹈鉴赏 |
|
1 |
|
|
|
|
|
|
210402103 |
戏剧鉴赏 |
|
1 |
|
|
|
|
|
|
210402104 |
合唱鉴赏 |
|
1 |
|
|
|
|
|
|
210402105 |
美术鉴赏 |
|
1 |
|
|
|
|
|
|
210402106 |
音乐鉴赏 |
|
1 |
|
|
|
|
|
|
210402107 |
戏曲鉴赏 |
|
1 |
|
|
|
|
|
|
210402108 |
电影鉴赏 |
|
1 |
|
|
|
|
|
|
210402128 |
文学作品赏析 |
|
1 |
|
|
|
|
|
|
210402129 |
书法鉴赏 |
|
1 |
|
|
|
|
|
|
210402130 |
中华传统文化简论 |
|
1 |
|
|
|
|
|
|
210402131 |
茶艺鉴赏 |
|
1 |
|
|
|
|
|
|
第二课堂 |
课程板块 |
课程或项目名称 |
学分要求 |
学分认定依据 |
第二课堂 |
思政学习模块(必修) |
6学分 |
按照《中共沧州师范学院委员会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党发〔2024〕22号)执行 |
社会实践模块(必修) |
美育实践模块(必修) |
劳动教育模块(必修) |
体育健身模块(选修) |
文体活动模块(选修) |
创新创业模块(选修) |
科技创新模块(选修) |
表3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表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 学时 |
学 分 |
教 学 安 排 |
考核 方式 |
第一 学年 |
第二 学年 |
第三 学年 |
第四 学年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17 |
17 |
17 |
17 |
17 |
17 |
17 |
17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修) |
01040110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4 |
34 |
|
2 |
2 |
|
|
|
|
|
|
|
考试 |
01040110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51 |
51 |
|
3 |
|
3 |
|
|
|
|
|
|
考试 |
01040110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51 |
51 |
|
3 |
|
|
3 |
|
|
|
|
|
考试 |
010401108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16 |
16 |
|
1 |
|
|
后8 |
|
|
|
|
|
考查 |
01040110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4 |
34 |
|
2 |
|
|
|
2 |
|
|
|
|
考试 |
010401105 |
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 |
|
|
|
2 |
4次 |
4次 |
4次 |
4次 |
|
|
|
|
考查 |
01040110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51 |
51 |
|
3 |
|
|
|
|
3 |
|
|
|
考试 |
010401101 010401104 |
思政课 实践教学 |
34 |
|
34 |
2 |
* |
|
|
* |
|
|
|
|
考查 |
总计 |
271 |
237 |
34 |
18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