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教学科研 >> 正文

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课程建设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3-06-15 [来源]: [浏览次数]:

我国教育有关部门在上世纪末就在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戴炜栋,1998)。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的发展主动调整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素质的高级应用型英语人才。

一、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1.英语本科专业学制

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根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地、严格地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注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全国各类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和思路所在。

我们认为应用型大学的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充分反映英语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并力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其中实践性是落脚点。同时还要继续保持过去重视德育、加强基础教育的优点,注重创新,突出全面素质的提高和重视个性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切合我国的国情。具体要求应做到:

(1)打好语言基础,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切实为学生今后就业和进一步升造学习奠定基础;

(2)坚持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流意识,注意培养创新精神;

(3)精选专业课程,逐步压缩教学课时。精选必修课,增开选修课,形成系列与特色;

(4)精选专业方向课,切实体现语言加专业知识课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

(5)加大实训、实践课力度,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一点对语言类学生尤为重要)。

《大纲》要求英语专业4年总学时为2000—2200学时,包括每学期各类课程相应的复习、考试时间;不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时间。《大纲》建议专业技能课程安排65%左右的学时;专业知识课程安排15%左右的学时;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安排20%左右的学时。《大纲》建议的学时安排如下:

英语专业学时分配:

年级学时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总学时

每周学时(共40周)

14-15

14

12-14

10-12

50×40

55×40

学年总学时

560-600

560

480-560

400-480

2000-2200

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分配:

学年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占总学时比例

每周课程学时

1

2

3

4

5

6

7

8

总计

比例

专业技能课程

14

12

14

12

6

8

4

4

74

67%

专业知识课程

2

2

4

2

4

2

16

15%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4

4

6

6

20

18%

每周学时小计

14

12

16

14

14

14

14

12

110

100%

从这样一个建议要求看,4年的专业课程安排给各类院校依然留有很大的空间,各校能掌握的灵活度还是有的,特别是在三、四年级阶段。而且《大纲》还建议各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可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特点及具体条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安排教学时数。

2.英语本科专业改革方案

目前国内高校及外语界都在探讨外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在研究讨论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时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方案:

(1)“3模块说”,即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大纲》2000);

(2)“4模块说”,即公共基础课程群、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群、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群、相关专业选修课程群构成。

(3)“5模块说”,即通识课程、英语专业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等(郑玉琪,2006)。

从结构上看,这几种“模块说”都有一个“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的共同特点,其中“5模块说” 更加入了实践课程内容。从内容来看,都反映出英语专业人才的“软肋”在于知识结构单一,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的现状。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

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除了要反映上述语言基本课程要素以外,还应突出“应用性”。但是就语言技能来讲,显然又有其特点,即语言的“应用性”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语言技能课和专业文化课类课程依然是构成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这里反映出来的矛盾就是,怎样在不动摇英语专业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加大相关知识类课程和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或是说提高专业方向课的比例。诚然,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固然已经开设了诸如听力实验课、口语实践课或是电影欣赏课程等,但是这里的实践课程还仅限于语言本身的训练,其目的是加强语言技能的基础训练。本文讲的加大“应用性”实践课程的比重,主要是指运用外语相关知识和能力在相关的专业领域里的学习和训练,突出实践性,即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外语专业知识及能力的掌握和实际运用;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借助外语能力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实际运用。笔者认为这样两个要素才能构成所谓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以区别传统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抽象概念。

有学者认为,我们对“复合型”的基本内涵认识还不透彻。所谓“复合”并不是英语和另一门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思维模式和认知方法的融合。也有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设想,认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提高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就是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可见人们对英语人才的理解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认识方面的矛盾差距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的今天,尤其突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在传统的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里的外语教育应关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在应用型大学的外语人才教育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3.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很多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开办英语专业时,纷纷加入了专业方向课程培养计划。北京城市学院的英语本科专业依据北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了商务、国际新闻采编、体育、经贸科技和应用翻译等专业方向方面的课程,这和《大纲》建议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如何在课程体系中体现这些“专业方向课”在人才培养中所确实发挥的作用,仍需要认真探讨。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英语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深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外语师资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专业教师外语授课水平的限制是困扰一些我们初衷思想得以实施的症结所在。

在课程设置上,传统意义上是将这些专业方向课安排在第5学期以后,目的是为了集中时间和精力打好语言基本功。但是我们发现,《大纲》在建议课程安排时,仍然建议在第5学期就开始安排4个学时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显然有尽早把相关知识课安排“下沉”的指导思想,意在改变过去把 “语言+专业” 培养模式简单化和机械化或是象征性的倾向。

研究国外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及专业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的很多院校的英语专业也是由不同方向构成。例如美国的很多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的课程安排就特别注重方向的选择性。美国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的学位学习课程一般也分为通识课、主干课和选修课三大块。通识课一般由学校负责,主干课和选修课由院系负责。下面是一份美国大学英语系的选课样本。该样本的专业方向为语言、文学与文化。

第一学年秋季

16学分

第一学年春季

15学分

大学学习方法研讨

1

大众传播入门

3

妇女作家

4

跨文化交际

4

影片中的人物与文化

4

文科通识课

4

文科通识课

4

文科通识课

4

一年级作文

3

第二学年秋季

15学分

第二学年春季

15学分

儿童文学:课文与语境

4

现代短篇小说

4

美国青少年文化

3

法国电影

4

文科通识课

4

组织与社会

3

文科通识课

4

文科通识课

4

第三学年秋季

15学分

第三学年春季

15学分

文科学习方法

4

1914年以后的美国文学

4

1914以前的美国文学

4

组织机构中的沟通方法

4

高级写作:语言与文学

3

选修课

3

选修课

4

选修课

4

第四学年秋季

16学分

第四学年春季

13学分

读者与出版史

4

毕业班综合教育

1

选修课

4

小出版社、小杂志社与现代主义

4

选修课

4

选修课

4

选修课

4

选修课

4

引自殷企平等:华东外语教学论坛第一辑

从数量上看,美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核心课从总体上讲比中国的专业课程数要少,其课程数量一般都在12门左右,占全部课程量到25%,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低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量。从内容上看,美国大学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尤其是必修部分,大多是文学类、文艺创作类和文艺批评类课程,基本上没有语言类或语言学类课程,唯一与语言类相关的课程是写作课程,当然,这和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有关,但对于我们把英语作为外语的课程设置来说,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四、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课程的实践

综上所述,在实施应用型课程计划时,要坚持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确保我们的课程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几方面的优点和自身的特点,我们建议把课程设置分为5大模块,即“通识课+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方向课+实践课”。

具体来说就是在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即以公共基础课程群和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群为主,辅以相应的以实践内容为主的选修课程,如听说实践课等;在三,四年级以专业知识课程群及相关专业方向课程群为主,逐步加大相关专业方向课;在第四年下半年安排以毕业实习、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选修课的比重和考查课的比重加大了,实践实训的比重也加大了。在注重实践和相关专业方向课的新课程体系下,《大纲》规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没有缩短,但在专业实践和相关专业方向上却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应努力促进各课程间的衔接、融合,如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分别在第二年的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使得课程的内容得到很好的连续。因此,新的以突出应用实践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有理论、懂知识、会实践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进而完成人才素质的培养,实现规定的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是指:综合英语类,听说类,读写类,翻译文化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纯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口语,听力,阅读和基础写作等,此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人机对话”模拟实践课。

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西方礼仪等课程,不再安排传统的语法学、文体学、语义学及英诗欣赏,小说选读等,以便安排相关专业方向课程。

相关专业方向课程,目前北京城市学院英语专业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学方向外,还开设有国际商务、国际新闻采编、体育和应用翻译等专业方向课程。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约占整个课程体系的四分之一强。而在实践环节中,其所占的比重更高一些,超过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在具体课程上,如属于学校通识课中的计算机课程,专业写作课中的网络资源查寻,阅读课程中的网络阅读,视听课中的影视欣赏等也都能够体现出实践性教学的思想。由于总课时数的限制,我们还设想能否在实践实训环节上增加适当的中文类课程,如中国语文,文秘概论,文秘写作,中文演讲等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选修课程,以加强和促进语言综合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已经或将在每年的“小学期”(北京城市学院于2005年开设了为期6周的暑期学期)里进行。这样既可以解决课时和学时之间的矛盾,又在语言素质培养上形成特色。

下面是英语本科专业的基本课程结构:

语言基础模块:

综合英语类

听说类

阅读写作类

文化翻译类

通识课

一年级

基础英语

听力、口语、语音、“人机对话”

阅读、语法

学校通识课系列

二年级

基础英语

阅读、写作

概况文化课

学校通识课系列

语言高级模块(方向导入课):

综合英语类

听说类

阅读写作类

文化翻译类

通识课

专业方向导入课

三年级

高级英语

高级听说

高级阅读、高级写作、学术写作

概况、文学、笔译、口译、文化综合

学校通识

系列

语言、文学、商务、新闻、体育、翻译、经贸等专业课

四年级

实际上在实施专业方向课程的时候,语言基础模块和高级课程模块的语言文化类等技能课程模块是共通的。而所有的专业方向课程也主要是通过精心挑选的课程模块,以较有弹性的方式组合构成的。因此,应用型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体现的是学生依据课程结构和原则所制定的个性化学习方案。这种个性化专业课程模块,目前虽然还不能达到专业化领域应达到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但是却能使学生通过这样一个专业模块对所学专业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和了解,并能借助语言技能和知识以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所选专业领域进一步的学习。

英语语言与文学、商务、新闻、翻译、体育等应用型课程体系:

语言技能

语言文学方向

商务方向

新闻采编方向

翻译方向

体育方向

一年级

基础模块

二年级

基础模块+

语言学、翻译、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学术论文

文化、电子商务、外贸、市场、函电、谈判

文化、新闻、媒体、传播、编辑、网络、报刊

比较文化、

高级笔译、

口译、经贸

翻译、科技

翻译

体育文化、

文化、大众

体育、体育经济、竞技、

产业

三年级

高级模块+

四年级

专业选修模块

这个课程框架不包括实践环节课程,而实践环节的课程除了传统意义的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以外,我们更多地则是在每年的“小学期” 进行安排,如进入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技能操练等。在已经进行过的“小学期” 实践课中,我们尝试安排了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如口语、多媒体听说教学、语音比赛、演讲比赛等;安排了相关辅助课程,如大学语文、普通话演讲、文学欣赏等;同时还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排练各种小品或其它节目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法;引入相关的专业讲座或其它活动,让学生对专业课先有一个感性认识。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补充了课堂学习理论较强而实践不足的局限性,使应用性课程设置有了切实可行的落脚点。同样,学生还可以利用实习和实训基地,进入实际环境进行实际锻炼,如体育场所、传媒工作室、报社、公司企业等进行多方位的锻炼,真正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做,然后知不足” ,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更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因此,结合上面这个课程框架,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中有两个侧重:一是在一、二年级以语言基础课程为主,并将语言基础进一步深入到高年级阶段,即从语言基础模块到高级模块;二是通过专业导入性学习,再经过三、四年级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学习,并结合学校开设的通识课模块和专业任选课以及实践环节的课程模块等,学生能够不断扩大专业视野,打下专业化方向基础,深化整体素质提高,并能结合课程的安排,加大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成为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五、结论

英语专业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一个重大误区就是认为语言技能本身就是个专业,结果把外语学院办成了语言培训中心(吴永杰、殷企平2006)。课程体系就集中反映了这一矛盾和误区。培养高级应用型英语人才,就意味着这种规格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扎实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意味着能在工作实践中具备在相关领域继续学习的潜质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样一个人才目标,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重要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外语界,1998。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

[3] 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4] “我国民办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我国民办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彭伟强:当代国外外语课程变革之经验及其借鉴,转贴自:《中小学外语教学》http://wwwchinaeltcom/indexphp。

[6] 殷企平 庞继贤:华东外语教学论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 Applied English Majors

Li Yujun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in Chinese colleges, discusses some deficient points in present curriculum,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majors for applied—oriented college students and offers a description of an applied curriculum practiced by English major 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Key words: Englis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form, consideration, applied college education

(本研究属北京城市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成果。课题编号:0510N08)


收稿日期:2007年10月7日

作者简介:李予军,硕士,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