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外国语学院组织了1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2025・中国(沧州)文化沉浸式体验夏令营,这是学院第二年助力中美青少年跨文化交流活动,是学院落实“全方位育人”理念、推动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活动中,志愿者们以专业能力扛起“文化使者”重任:面塑课堂上手把手教学,用精准外语讲解传统造型寓意;写“福”字环节细致拆解文化内涵,让汉字背后的祝福跨越语言壁垒;生物标本馆与非遗馆内,他们将生态知识、非遗故事转化为生动外语表达,既保障交流顺畅,更展现扎实的语言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外语技能,更在文化传播中强化家国情怀,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载体,连续两年参与夏令营活动,既体现了学院对“以实践促成长”培养模式的重视,也为培育具备国际视野、通晓中外文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搭建了优质平台。外国语学院将持续依托此类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在服务国家对外交流中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全方位提升,推动人才培养与国家对外交流需求同频共振,培育更多兼具语言专长、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志愿者心得体会
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通过这次文化沉浸式体验,营员们从多个维度感知中国、理解中国、认识中国,对一个正在蓬勃发展、开放和谐的中国有了更真切的了解。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次深入的文化交流中,不仅分享了彼此国家的文化,更播下了友谊的种子。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是一次成长,更是一份珍贵的记忆。
——杨云川
从沧州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到吴桥杂技中各种项目的惊险与绝美;从长城故宫的巍峨厚重,到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我带着他们感受中华文明的深邃,他们也用纯真的惊叹回应这份馈赠。这期间最难忘的是英文剧本杀活动,我们在“长安城”中碰撞思维,在笑声中消弭隔阂。那一刻,语言不再是障碍,而是心与心之间的纽带。
——唱蕊薪
这次志愿服务使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符号,而是能让人亲手触摸、用心感受的生活与情感;而跨越国界的友谊,也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带着真诚,就能打破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有幸参与这场文化之约,我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也为这份跨越山海的友谊而感动。未来,我愿继续做中美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情谊永远延续。
——李晓婵
夏令营活动不仅让美国青少年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友谊的种子。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的经历,更是一次自我成长与文化认同的旅程。我在锻炼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深爱自己的文化根脉。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文化的力量跨越国界,连接每一个热爱和平与美好的心灵。
——李欣婷
总结这次志愿服务经历,我感到收获良多:一方面,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系统和感性的理解,同时提升了自己的英语口语交流技能,知道如何把复杂的技艺用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外国朋友;另一方面,我在跨文化沟通中提升了表达、倾听与协调能力,学会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鸣。更重要的是,这次夏令营让我见证了文化交流在中美青年之间搭建理解与友谊桥梁的力量。未来我愿继续投身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把这份热情与责任延续下去,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任政涵
这次志愿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与青年担当。我们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让世界青年听见中国的声音,感受中国的温度。我们不必宏大叙事,只需真诚相待,便能以微光吸引微光,以心灵触动心灵。我不仅提升了组织协调、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更在服务中找到了作为中国青年的价值感——我们是文化的使者,是友谊的种子,是未来的希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用专业与热情,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智慧与担当。
——王琪
作为志愿者,我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从行程引导到语言协助,从生活照顾到文化讲解,我们在点滴服务中践行着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与外国学员们的交流也从最初的略显生疏到后来的畅所欲言,我们聊文化差异、分享彼此的生活,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回首这段时光,我深感文化的力量能够跨越国界、连接心灵。这次夏令营不仅为外国青年提供了感知中国的窗口,也让我们志愿者在服务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脉。期待未来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中国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
——翁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