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外文戏剧进乡村”实践纪实:乡村校园里的成长与蜕变(四)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 [浏览次数]:

外文戏剧进乡村

2025年7月6日我院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开展的外文戏剧进乡村活动现场指导阶段正式启动以来,11名外国语学院的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河间市10所中小学,开启了为期十余天的戏剧排练指导工作。随着活动的推进,同学们将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凝结成一篇篇心得体会,既记录下乡村孩子们在外文戏剧学习中的点滴成长——从发音生涩到台词流畅,从怯于表现到自信走位,也展现着大学生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蜕变——从理论运用到技能打磨,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情。这些连续的记录共同构成了外文戏剧进乡村活动的生动注脚,续写着两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温暖篇章。

实践感悟:

陈俊康 行别营二中

7月10日,我们继续围绕昨天的动作指导和角色情感引导主题开展工作。然而,问题依然存在且未得到妥善解决。一方面,学生们在表达角色动作时仍显僵硬,情绪释放不够自然,无法将角色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一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学生在表演时声音普遍偏小,在演出时有背景音乐相伴的情况下,声音很容易被音乐声淹没,导致台词难以清晰传达。

鉴于此,我们计划采取场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让他们想象自己正处于正式的舞台表演之中,并强调这是最后一次演出,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力求将每一次表演效果最大化。同时,为解决声音被音乐覆盖的问题,我们将采用手机录音的方式,在播放音乐的背景下录制学生的表演音频,以便直观地检验他们的台词声音是否能够清晰地盖过音乐声。若部分角色的学生实在难以做到声音洪亮清晰,我们也将无奈地考虑进行角色更换,以确保整体演出效果。

晚上8点,我们召开了线上视频会议。会上,首先明确了12号到13号的工作计划安排,预计会与河间本地企业进行交流互动,甚至有可能参与直播间的卖货活动。我对这一安排满怀期待,渴望参与其中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此外,会议还安排了个人汇报自己负责学校教学状况的环节。就行别营二中而言,目前教学进度处于中等水平,虽未快速推进,但也未曾滞后。会议期间,大家积极提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应地探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我个人对这些方法十分认可,打算将其运用到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去。

对于明天的安排,我们将继续以角色动作和台词情感指导为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训练。同时,我会严格要求学生熟记台词,确保能够做到脱稿演出。此外,演出所需的配套材料,如台词、音乐、图片等,也需在明天全部准备妥当,避免在调研实践开始前仍有遗漏和未完成的准备工作。

就目前整体情况而言,我认为学校在排练演出方面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希望能够在调研实践之前进行充分的排练,以达到较好的演出效果。而在调研实践结束,回到学校之后,仅剩 4 天时间,必须抓紧提升演出质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从学生表现来看,男生整体效果相对较好,能够较为自然地放开自己,而女生在这方面则稍显不足,这也将成为接下来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最终能够呈现出一场成功的演出,达成预期的效

果。

王一然 米各庄四小

在米各庄四小社会实践的第四天,我们的英文戏剧《音乐之声》项目迈入了激动人心的新阶段——从分幕练习走向初步融合。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孩子们深入剧本台词的分组背诵,并首次尝试将第一幕和第二幕进行合作排练,同时还穿插了绘本朗读活动。

今天我们专注于台词的内化与角色塑造,分组进行攻坚背诵。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磕磕绊绊、依赖提示,到逐渐能够流畅地、甚至带上些许角色情绪地说出属于她们的英文台词,这份进步令人欣喜。我们穿梭于小组间,化身“台词教练”,帮助他们理解句意、揣摩语气,鼓励他们不仅是“背诵”,更要尝试“成为”那个角色。一个平时有些害羞的女孩,为了背好Maria的一句鼓励台词,在角落反复练习了,最终在小组展示时声音虽轻却充满力量,眼神里闪烁着突破自我的光芒。之后的重头戏是两幕合作排练,这是项目启动以来最具挑战性也最令人期待的时刻。当不同组的孩子们首次在同一个“舞台”上互动配合,他们开始进行初次磨合。虽然衔接还不够流畅,台词偶有遗忘,但孩子们努力倾听彼此、尝试呼应配合的模样,让《音乐之声》中那份家庭与音乐的温暖纽带,在这个乡村小学的教室里初现雏形。

排练后穿插的绘本朗读,用生动的画面辅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为戏剧表演提供了更丰富的背景滋养。看着他们专注听故事的样子,更深感戏剧艺术的综合性魅力。

今天,我们见证了“Do Re Mi”的种子不仅生根发芽,更开始枝蔓相连。排练中那些不够完美的瞬间,恰恰是合作精神与集体艺术创作最真实的起点。在米各庄四小,我们不仅是在排练一部音乐剧,更是在共同编织一段关于勇气、合作与表达的难忘乐章,期待着在最终的舞台上,听到他们自信的和声。

刘泽宇 河间市第一中学

今天的实践活动充实而富有意义。除了按原定计划开展外文戏剧教学、收集同学们的反馈与建议外,我和南开大学的搭档还前往河间十四中,完成了英语学习经验分享,并观看了该校同学们排练的《哈姆雷特》试演,全程收获颇丰。

下午3点至6点,我们在河间十四中的经验分享环节中,不仅通过亲身讲述提升了自身的表达能力,更在交流中汲取了诸多实用的英语学习方法。南开大学搭档分享的重大考试备考策略,逻辑清晰且可操作性强,比如如何通过分模块突破高频考点、利用错题复盘巩固薄弱环节;而另一位同学关于日常口语提升的经验——如借助“影子跟读法”模仿影视剧台词、用英语记录每日生活片段等,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享结束后,河间十四中同学们的《哈姆雷特》试演更是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其中一段打戏设计紧凑、动作利落,展现出同学们对角色张力的精准把握;饰演哈姆雷特的同学尤为亮眼,无论是肢体动作的感染力,还是台词发音的准确度,都远超预期。更令人惊喜的是,剧组通过短视频花絮的形式补充了幕后故事,让观众得以更立体地理解剧目;而谢幕环节的设计更显巧思——每位演员依次说出角色的代表性台词,最后集体整齐谢幕,既凸显了个体角色的特点,又凝聚了团队的整体性。活动尾声,蔡老师的点评让我深受触动,她强调“当代年轻人应坚持终身学习,学好英语无论对何种职业都是重要加分项”,这也让我对英语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晚上8点45分至9点50分,我和搭档如往常一样为河间一中的同学们进行戏剧指导。今天的重点是《李尔王》第三幕的动作打磨,同时为不涉及该幕的同学安排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第三幕排练中,同学们的投入度令人感动:面对Goneril用毒药毒死Regan的激烈场景,他们反复琢磨眼神的狠戾与动作的爆发力;演绎Lear抱着Cordelia痛哭的片段时,又细致调整肢体的颤抖幅度与语气的哽咽感,还主动提出加入细微的手部动作增强感染力,这种对角色的钻研精神让我看到了他们对戏剧的热爱。

今天的实践让我对“外文戏剧进乡村”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不仅是英语教学的创新形式,更是一座连接语言学习与艺术表达的桥梁。在河间十四中,同学们用《哈姆雷特》的精彩演绎证明,乡村学子同样能在戏剧中释放创造力,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如短视频花絮、特色谢幕)更让我意识到,戏剧教育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激发更多元的表达。在河间一中的排练里,同学们对角色细节的较真,让我看到他们在语言之外,更通过戏剧理解了人性与情感——这恰恰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生动体现。

作为英语师范生,这样的实践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我既在指导中深化了对戏剧教学法的理解,也从同学们的热情与创造力中汲取了动力。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将语言学习与艺术体验更紧密地结合,让更多乡村学子在戏剧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在表达中收获自信与成长。而蔡老师“终身学习”的叮嘱,更让我坚定了深耕英语教育的决心——不仅要教会学生学好英语,更要让他们在语言背后,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