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外文戏剧进乡村”实践纪实:乡村校园里的成长与蜕变(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6日我院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开展的外文戏剧进乡村活动现场指导阶段正式启动以来,11名外国语学院的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河间市10所中小学,开启了为期十余天的戏剧排练指导工作。随着活动的推进,同学们将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凝结成一篇篇心得体会,既记录下乡村孩子们在外文戏剧学习中的点滴成长——从发音生涩到台词流畅,从怯于表现到自信走位,也展现着大学生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蜕变——从理论运用到技能打磨,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情。这些连续的记录共同构成了外文戏剧进乡村活动的生动注脚,续写着两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温暖篇章。

实践感悟

单宇爽 北司徒小学

今日的教学工作在充实与挑战中展开。课堂上,我先收集了孩子们近几日的学习日志,随后引导他们背诵台词与歌词。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大学新来了一位小伙伴支援我们的教学工作,这无疑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后续教学开展得更为顺畅。我们一同逐字逐句地为孩子们剖析台词,将长句拆分,深入讲解台词所处的语境以及蕴含的情感,并引导孩子们模仿相应的神态,力求他们能富有感情地表达出台词。同时,我们还邀请了舞台指导老师,为孩子们精心进行走位安排,设计灯光效果,老师还为孩子们拍摄了许多极具纪念意义的照片。

课前,我叮嘱孩子们完成这几天的学习日志并带到学校。此外,我还与新来的教学伙伴详细沟通,清晰说明目前的学习进度,以确保我们在教学颗粒度上达成一致。

然而,教学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孩子们在表达台词时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不好意思做出夸张的表情,语调转换生硬,且遗忘速度较快,教学似乎陷入了瓶颈期。为解决这些难题,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逐句对台词进行细致的纠音和讲解,反复向孩子们输出正确的语音语调,让他们不断模仿。通过将台词翻译成中文,为他们讲解语境,引导他们先用中文富有感情地表达,再迁移到英文表达上。

在与新伙伴的合作中,我收获颇丰。她在给同学们做示范讲解时声情并茂,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教学心态,并且极富耐心。在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时,她循序渐进地引导,这让我对剧本内容、人物性格以及台词的语音语调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内容方面,让孩子全身心投入角色,富有感情地说出台词并作出相应动作和神态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相对而言,让孩子们背台词和唱歌则较为容易。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尽管对于他们而言,有些内容理解起来颇具难度,但他们依然认真努力地去领会,这让我深受触动,也更坚定了我做好教学工作的决心。

新来的教学伙伴专业能力出众,教学经验丰富。她的加入显著加快了教学进程,在生活中,我们伙伴间相处融洽,互帮互助,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总的来说,新伙伴的加入不仅加快了教学整体进度,使孩子们取得了突破,也让我在教学上收获满满。孩子们也借此机会认识了更多的老师和哥哥姐姐。

有了新成员的助力,我坚信孩子们能够学到更多知识。今日,有个孩子送给我一枚绘有“Hello Kitty”图案的纸质戒指,我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要尽心尽力教学,陪伴孩子们完成一场精彩演出的决心。

王一然 米各庄四小

在米各庄四小社会实践的第五天,我们为英文戏剧《音乐之声》的排练注入了新的活力——将精心设计的动作融入到“Do Re Mi”等歌曲的演唱中。然而,当歌声需要与肢体同步表达,当孩子们尝试在音乐的河流中踏准节拍并舞动起来时,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难以同时兼顾歌唱的准确性与动作的协调性。要么动作做到位了,歌声却因分心而卡顿或跑调;要么专注于歌唱时,动作又变得僵硬或完全停滞。看着他们努力想要同步却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的模样,既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感排练的难度。面对这个需要高度协调性的新关卡,我们目前采取的核心策略依然是耐心与反复练习。令人无比动容的是,尽管过程充满磕绊,甚至有些许沮丧,米各庄四小的孩子们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韧性和配合度。他们没有抱怨枯燥,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跟随着我们的口令和示范,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即使动作不够流畅,歌声不够完美,那份全情投入、不厌其烦练习的态度,像夏日的清风,吹散了排练场上的焦灼。每一次重来,都包含着他们小小的进步:一个转身更及时了,一句歌词在动作中依然能唱出来了,彼此间的眼神交流多了一点默契。这些细微的改善,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今天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戏剧表演,尤其是音乐剧,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艺术。它考验的不仅是语言和唱功,更是身体协调、节奏感、多任务处理以及团队协作。孩子们遇到的困难是真实的,但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更是无比珍贵的。反复练习是基础,是必经之路,但这也促使我思考:是否能在明天引入更清晰的分解步骤(如先做动作念词,再加旋律;或者将复杂动作拆解成更小的单元单独强化)?或者利用更形象化的口令和更丰富的鼓励方式,来降低认知负荷,提升他们的信心和乐趣?在米各庄四小的教室里,孩子们用汗水和笑容告诉我,艺术教育的美妙不仅在于最终舞台的闪耀,更在于这跌跌撞撞却永不言弃的练习过程本身。当歌声与动作最终和谐共振的那一刻,必将是他们用坚持浇灌出的最甜美的果实。

张佳祎 北老生中学

上午的时光格外充实。我们照旧和孩子们投入戏剧排练,重点打磨了第二幕的冲突场景。经过前几天的磨合,孩子们对角色的把握越来越精准,尤其是几个小主角,情绪爆发时的台词掷地有声,连肢体动作都透着股入戏的认真。

排练间隙,蔡老师特意过来探望大家。他挨个询问孩子们的状态,笑着夸大家进步大,还特意走到几个比较腼腆的孩子身边,轻声鼓励他们大胆展示自己,别拘谨。这份亲切的关怀像一股暖流,让孩子们瞬间放松了不少,休息过后再回到排练中,每个人的劲头都更足了,连互动时的眼神都更有戏了。

下午的幕后筹备依旧有条不紊,背景音乐的筛选、PPT的细节调整、道具服装的最后核对……每一项都在稳步推进。看着孩子们的状态越来越好,筹备工作也日渐完善,心里满是踏实与期待。相信这份双向的努力,一定会让最终的演出格外精彩。

张金霞 行别营二中

站在行别营二中的教室里,我感受到一种与城市高中截然不同的教育节奏。最初,我带着从城市高中获得的经验而来,内心不免产生落差——他们的动作不够标准,态度不够积极,舞台表现也显得生涩。但当我放下预设的评判标准,开始真正观察这些孩子时,却发现了另一种教育的可能性。

这些孩子的"不认真",某种程度上是对陌生教学方式的本能抵抗;他们的"缺乏自主性",实则反映了长期被动接受教育的惯性。在反复排练中,我看到的不是天赋的匮乏,而是艺术教育资源的长期缺席。当我的搭档们分享各自的教学观察时,我逐渐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适应与成长。

每天饭桌上的复盘成为最珍贵的时刻。我们讨论的不仅是节目编排,更是如何在这片土壤中播下艺术的种子。对这些孩子来说,站上舞台本身就是一场革命。我们要调整方法,不再苛求完美呈现,而是珍视每个微小的进步。

真正的教育不是制造标准的演出,而是点燃内心的火焰。乡镇教育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而教育者的使命,是帮他们找到站在那里时的自信与光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