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外院学子“三下乡”行记:以青春之力,赴家乡之约(六)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2025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基层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暑假期间,外国语学院积极组织学生投身这场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实践浪潮。政务实习的民情调研到企业实践的专业淬炼,从家乡发展的深度观察到文化宣传的创意表达,从乡村振兴的点滴助力到基层治理的贴心服务,同学们带着语言专业的独特视角,在田野乡间、社区楼宇、政企一线书写着青春答卷。让我们聚焦他们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外院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诠释担当的生动故事,见证他们在“三下乡返家乡”的双向奔赴中,如何让青春在服务家乡发展的实践里绽放光彩。

张雨霏24级英语三班

这个暑期参加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是在新兴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的“暑托班”活动,我的主要工作是陪伴孩子们上课,及时为他们解答学习中遇到的各类疑问。

从课本内的基础知识点到拓展练习里的复杂问题,每天面对的内容既多样又琐碎,这对我的耐心和问题处理能力是持续的考验。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与孩子沟通需要彻底放下成人的固有视角。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有其独特性,不能用标准化的答案或生硬的逻辑去回应,必须学会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调整表达的节奏和方式,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更易接受的形式。

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有效的沟通核心不在于输出多少信息,而在于能否让对方真正理解,这让我在与人交流时,开始下意识地关注对方的接受状态,而非单纯沉浸在自己的表达里。同时,这份工作让我对“责任”有了更具体的感知。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了解责任是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面对一群需要引导的孩子,每一次解答都关联着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这促使我在回应时更加严谨,会提前思考可能出现的疑问,甚至在课后复盘哪些方式更有效。这种状态慢慢内化成一种习惯,让我在处理其他事务时也多了几分周全和细致。

更重要的是,在持续付出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内在的成长。从最初面对各种问题时的些许慌乱,到后来能从容应对不同情况,这个转变不仅提升了我的沟通能力,更让我学会了沉下心来理解他人需求。这种在服务中培养的同理心和应变力,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其他挑战时,也多了一份从容和笃定。

志愿服务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这种在付出中悄然发生的自我完善,它比任何具体的成果都更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