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朱超超,中共党员,河北大学英语笔译硕士学历,外国语学院教师、辅导员,主持思政教育相关课题一项。
庚子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国打响了全面抗“疫”的“第一枪”。面对日益严重的疫情,教育部及时做出“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的决策,广大师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阶段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学期、一次“大考”,使得在这特殊时期的特殊教学有了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形式上,本课程对当前战“疫”期间课程思政新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采用“自建慕课+在线直播”方式教学,既充分利用网络云空间避免了在线直播可能发生的断线、卡顿等问题,又通过在线直播增强了师生互动,加强了学习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战“疫”期间发生的社会热点,剖析其文化根源,加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意识。《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旨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根据本课程特点,以“文化”为契机,努力探索实现“育人”与专业知识学习巧妙融合之道。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
课程性质:语言文化类
章节名称:第一章 绪论
授课对象:英语专业本科大三年级学生
使用教材:《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
本章内容为《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的第一章绪论部分,提纲挈领地介绍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文化现象,剖析社会热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课后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中西方文化系列研究报告,使学生们更清楚地认识中国文化,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思辨性,为今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含义。
(2)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3)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探讨跨文化交际的基本任务和学习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在文化对比中,使外语专业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中国文化,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
(2)将社会热点新闻作为教学素材,剖析文化现象,厚植爱国情怀。
(3)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使外语专业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为了实现视音频的清晰流畅,准确掌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同时避免在线直播随时可能发生的断线、卡顿等问题,我通过EV录屏软件和已经做好的PPT相结合,以“录制——视听检查——再录制——再检查”的方式,直到满意为止,然后上传至学习通平台。
知新事物的倾向性,上传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的拓展视频供大家学习。
2、在线直播互动:
在介绍跨文化交际重要性方面引用中国古诗词,中华文化独特的气度、意蕴和智慧引发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讨论“文化”的内涵过程中,介绍中国学者、专家对“文化”的解释,在讲解文化动态性特点时,用海外华人耳熟能详的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作为例证,着重强调深层的文化价值认同变化较慢。
对比中外文化差异。
始终坚持强调通过事例对比,如在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从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点出发,以小组课题活动等形式讨论,分析中国历史上伟大的 “四大发明”对于人类的贡献、丝绸之路、意大利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鉴真和尚东渡扶桑、玄奘西行等跨文化交际事件,结合中国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加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意识,提高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学重要性认知,以及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思辨性。
3、课后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系列汇报”课题研究,课题内容包括:中西教育文化对比、中西饮食文化对比、中西思维方式对比、中西民族性格对比等主题。各小组通过深入查阅资料 与归纳整理,从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动与静、人生态度、时间观等各方面进行深度跨文化对比,并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在此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一方面可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及体制,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可感受到不同文化视角差异,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反思
1.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媒体的流行以及好莱坞影视的影响等,英语专业学生成为了高校学科中相对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群体,难免可能受到西方媒体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等的思想影响,并且重语言学习,轻文化学习,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因此,作为语言文化类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有必要。
2.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实现师生互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效果,是值得师生共同深思的问题。首先,不能生硬地将思政教育引入课堂,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要尽可能巧妙地实现“育人”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其次,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升跨文化修养和网络软件平台的驾驭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开展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转变外语学习观念,即由重语言知识学习转向以外语为工具,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意识,由个人兴趣转为主动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做好跨文化交际云课思政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七、教学效果
1、根据《跨文化交际课程问卷调查》、学习通等学习平台掌握的数据以及章节小测成绩来看,学生们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表示满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认识到了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中国文化、当前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持有对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文化价值观。
2、各小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及展示过程中,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协作能力得到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们开拓了眼界,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更为客观全面,能够明辨是非,更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与西方制度。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学生们既加深了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的积累,也进一步掌握了中国精神文化内核。
疫情大考,信念作答,弦歌不辍,自强不息。这次特殊的教学经历,让我对云课程思政改革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挖掘在中国抗“疫”中体现出的顽强的中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润物无声”地在大学生心中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努力让疫情时期的“云端”课程绽放思政之“花”!




